一、《规划纲要》实施的总体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实施三年多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规划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 (一)主要规划指标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共设置4个方面、28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4项,预期性指标14项。总的来看,各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1.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55亿元,年均增长6.8%,高于规划指标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6.2%,高于规划指标0.4个百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9%,高于规划指标2.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6%,高于规划指标1.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14%,累计提高4.8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91% ,累计提高6.01个百分点,已超额完成规划指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8%,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 2.创新驱动水平显著增强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累计提高2.22件,已超规划指标1.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增长10%,与全省增速同步,已完成规划指标(9%)。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 94%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8%,分别超规划指标2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3.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09元,年均增长8.9%,高于预期增速1.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达到10.8年,可以按期完成规划指标(11年)。“十三五”前三年,我市新增就业43.3万人,已超额完成规划指标(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31.5万人,已提前完成规划指标(228.2万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累计完成 6.98万套,已超额完成规划指标(4.45万套)。人均预期寿命76.8岁,累计增长 0.8岁,达到规划指标(77岁)进度要求。 4.可持续发展成果丰硕 截至2018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782万亩,未突破国家和省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建设用地总规模474.44万亩,低于“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492.35万亩)。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0.96%,累计提高0.54个百分点,完成规划指标的69.2% ,超过预期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37.9% ,累计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规划指标的52.3%;森林蓄积量达到851万立方米,超指标任务122万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57.71%,累计提高了15.01个百分点,完成规划指标的74%。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细颗粒物(PM2.5)浓度、地表水水质已连续三年完成省达任务。2016年、2017年(国家尚未核准2018年污染物减排总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及削减率均完成省达任务。 《规划纲要》确定的28项指标,截至2018年末,已有8项提前完成,17项达到或接近预期进度,按发展速度预计,可以按期完成(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项指标,国家和省已下调我市控制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参保人数等3项指标完成进度滞后于时间进度,完成难度较大。 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和总体成效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三个努力建成”发展方向,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一)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全市累计化解炼钢产能2612.25万吨、炼铁产能1764万吨,圆满完成省达任务,展现了“唐山责任”、“唐山担当”。清晰构建了“4+5+4”现代产业体系,四大主导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连续三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以四大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产比重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农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农业生产由增产转向提质,土地规模流转率、农业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生产能力等多项指标领跑全省,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大棚等一批创新项目实施见效。 (二)创新驱动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为契机,加快创新主体建设,2018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654家,申请专利9325项。立足科技型企业服务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18年,累计培育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2家,基本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与北京合作共建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京津唐人才技术项目网络市场,促成12个技术项目签约落地。大力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实施“凤凰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试行)》,形成了“1+N”人才政策体系,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22.32万人,省级院士工作站达34个,进站院士58人次。 (三)协调联动构筑融合发展新趋势 我市立足“三区一基地”总体要求,高标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代表的承接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三年来全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合作项目完成投资1083.5亿元。沿海、中心城市、县域三大经济板块协调发展,2018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5.8%。中心城区城市经济日益繁荣,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京唐智慧港、站西片区、南湖CBD等片区加速起步。县域经济特色突出、实力不断壮大,丰南、乐亭、迁安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实现了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双提升。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空心村治理等工作全面铺开。 (四)坚持生态优先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开展“蓝天”行动,全面执行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7.3,PM2.5平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开展“清水”行动,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等多项考核指标优于国家、省标准。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41.5万亩,占省达任务的218%,全省年度造林绿化综合考核第一。推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我市获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城市;唐钢浦项、金山腾宇等一批工业固废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迅速成长,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五)加快改革开放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发达地区,倾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唐山品牌。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实施精准招商,2016—2018年全市共引进项目662个,投资100亿元的远成京津冀一带一路智慧物流产业城等项目成功签约。依托现有开发区,聚焦日韩、中东欧、拉美等国家,突出国别特色,通过差异化招商引资政策,实现了产业的聚集,高新区日资产业园、海港开发区中东欧产业园、乐亭开发区拉美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优化对外贸易环境,2018年,全市进出口完成90.91亿美元,遵化板栗外贸基地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成功举办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等国际性重大活动,组织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推动一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唐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管理团队仅用半年时间让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厂重焕新生,神鹰科技匈牙利彩涂钢板等一批“走出去”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唐山港至安特卫普中欧班列正式开行。 (六)织密社会保障网增强改善民生福祉新举措 民生保障领域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3.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8.9%,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6.4%。全力保持就业稳定,三年累计新增就业4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2.26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7%。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203.3万人、116万人、92.65万人,分别完成五年规划指标的103.7%、100.8%、112.99%,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709万人,完成五年规划指标的97.6%。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2565户、6663人如期高质量脱贫,超额完成省达6000人的减贫目标。援藏、援疆、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和对口支援保定阜平等工作圆满完成目标任务。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346个,千名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7名,注册护士2.75名,医疗床位数6.16张,医疗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普及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等多项指标全省领先;华北理工大学实现整合搬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努力跻身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高标准建设了大剧院、图书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有线电视网络等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举办或承办了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 (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要素保障新能力 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7亿吨,跻身世界第三大港;三女河机场已开通15条航线,通达20个城市,2018年运送旅客57.4万人次;唐曹铁路客货运通车运营,京唐城际、水槽铁路、钢铁企业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提速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惠民基础工程;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累计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21条,改造拥堵路段10条,二环线建成通车;我市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及密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积极推进“智慧唐山”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全光纤网络基本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市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八)坚持法治引领巩固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格局 扎实推进法治唐山建设,完成《唐山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工作,累计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96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4家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三次蝉联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规范城乡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路北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整合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了“诚信唐山”统一信用平台。加快推动****发展,建成省级****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产业基地1个。 “十三五”以来,我市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防空、老区建设、气象地理、史志档案、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诸多新成就。 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面临形势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正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推进。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规划实施的难度也在集聚。我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任务依然繁重,开放型经济水平依然不高,生态唐山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资源供给依然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面对复杂形势及工作短板,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已锚定“三个努力建成”“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已明确深化实施“四项战略”,打赢“五场硬仗”,实现“十项新突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已形成了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发展共识;“4+5+4”现代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我市发展面临形势虽然复杂,但机遇大于挑战、动力大于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动《规划纲要》落实的思路与措施建议 针对中期评估中反映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十三五”后两年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唐山建设。继续以铁的信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生态唐山实现绿色发展。调“优”产业布局,调“强”产业结构,调“绿”运输结构,以产业转型引领绿色发展;实施六大类47项全域治水项目,以清水润城提升生态质量;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矿山迹地整治,以城市增绿拓展环境容量。 (二)加速构建“4+5+4”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重,引领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及装配式住宅四大支柱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五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0%;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新兴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在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第三产业比重再提高4.5个百分点。 (三)坚定不移推进“一港双城”建设。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五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高标准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效能管理城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主城区,加速推进站西片区、南湖片区、东湖片区、京唐智慧港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曹妃甸现代化滨海新城,突出经济主业,优化综合保税、港口商务等功能区设置,加速恒大养生谷、沿海城际高铁等项目建设和推进步伐。加强全域统筹、融合发展,明确各区域、功能区、片区的产业定位,解决同质竞争、无序竞争问题。 (四)着力发展港口和海洋经济。坚持把港口作为唐山核心战略资源优势、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到2020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8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着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积极引进大型海工装备项目,鼓励发展海洋化工、滨海观光旅游等产业;全力建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五)狠抓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动能转换的“牛鼻子”,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确保中化旭阳炼化一体化、LNG接收站及外输管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纵横钢铁、首钢二期一步等重大项目完工投产,构建唐山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剩余2100户、3800人年内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提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和柏各庄、芦台、汉沽3个农场企业化改革,组建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搭建平台聚人才,把唐山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各方精英聚集、创业环境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人才港湾”。 (八)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唐山品牌。坚持全域全业全季理念,推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标,文化精品旅游景区提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速。完善市、县、景区三级旅游服务中心网络,推进南湖与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联合创建5A级景区,加大招商引资,谋划储备、引进落地一批文旅融合项目。 (九)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教育医疗康养高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建设教育事业发展高地,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破解“入公难、入民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在全省率先消除“大班额”;支持唐山十中等13所高中迁建扩建,提升高中办学质量;积极组建“中高职联盟”,支持华北理工对标“双一流”建设,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申报硕士点。着力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加速中心医院全面开诊运营,启动中医院、第二医院等迁改项目,支持三级医院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 (十)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四最”唐山建设。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固化已有经验做法,形成可运行、可执行、可持续的制度机制,加快由行政强制推行向机制化推行转变,擦亮“四最”唐山营商品牌。实现“一网通办”和移动终端办理,企业开办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探索实行非主审要件“容缺后补”等审批模式,深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
主办单位: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315-281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