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政策解读 > 内容

关于对《唐山市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8-2030)》的解读说明

发布时间:2019-07-25 16:58     来源: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耕地、草原和河湖,是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唐山市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治理体系的要求,根据《河北省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编制了《唐山市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

唐山市明显存在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农业用水低效、河流超强开发、湖泊持续退化、土壤质量降低、水体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规划》编制的目的旨在:保护重要农业资源,维系资源供求平衡;控制耕地超强开发,建立耕地休耕制度;保护农业生产力,维系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压减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过度超采;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增强湖泊生态经济功能;扩大休耕轮作试点,健全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度。

二、《规划》的框架内容

《规划》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规划》全面总结分析了规划编制基础

《规划》从唐山市耕地河湖资源现状、耕地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耕地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市规划编制的基础。

(二)《规划》科学制定了总体要求

《规划》按照全域规划、突出重点;尊重自然、系统实施;用养结合、综合施治;创新机制、法律保障;政策引领、社会参与等原则,科学制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2020年近景目标和2030年远景目标。

(三)《规划》科学制定了耕地的休养生息内容

要因地制宜,采取“养”、“休”、“轮”、“控”综合措施,试点先行,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之路,稳步实现从片面追求产出向“用养结合、永续利用”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规划实施前三年,主要在重点和试点区域实施;后十年,在全面评估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推进。主要任务包括:一是耕地的养护;二是耕地的休耕轮作;三是农业污染防控治理。

(四)《规划》科学制定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将开发利用强度大、水环境恶化、生态脆弱的河湖作为重点,通过“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加快推进过载和污染河湖治理与修复,加大水源涵养保护力度,确保河湖水源安全。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度,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逐步恢复河湖合理生态空间。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河湖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推进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是保障河流湖泊生态用水;三是退还河流湖泊生态空间;四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五是保护河流湖泊生物资源。

(五)《规划》科学制定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的保障措施

《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科技进步、建立长效机制、开展监测评价等五方面科学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构建全市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体系,增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提供了多重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