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唐山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速战略新兴产业扩量提质引领唐山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主体和发展生态上实现新跨越,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引领唐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5.7%左右,培育壮大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百亿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2.1%。行业领军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是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专项行动。围绕我市12个重点产业链优化部署创新链,推进实施科技强链行动。聚焦产业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要技术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促进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落实激励和风险补偿政策,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示范应用。聚焦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在先进金属材料、太阳能光伏、轨道交通装备、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在大数据、机器人、储能氢能、新型显示、现代通信、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
二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专项行动。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材料、先进环保等重点领域,突出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省市专项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努力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滚动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促进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强化在建项目协调督导和绩效评估,促进项目尽快实施、及早完成见效,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机制,提升项目实施效能和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实施数字化赋能升级专项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在制造业融合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流程再造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大力探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推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鼓励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大力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服务业新模式。
四是实施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各县区产业基础和优势,统筹区域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重点推动高新区机器人、丰润区轨道交通装备、玉田智能印机、路北动力电池、曹妃甸新材料与新能源、路南航空航天等产业聚集发展。高质量建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达到5个。加快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提升高技术成果转化、高端产业承接配套能力,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县域经济向高端高新转型发展,加强上下游协同联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五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布局创新链,高质量建设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00家以上。加快建设一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联动”的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推进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设计平台,支持以中车唐车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六是实施创新人才引培专项行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巨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计划作用,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到唐山创新发展。坚持“人才、项目、平台、基地一体化”发展,支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创新基地(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增强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赋予领军、拔尖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七是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领航专项行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创造,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在重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点。深化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制度改革,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侵权惩罚赔偿等制度,建设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构建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开展先进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研制,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
八是实施领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滚动筛选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优势企业,积极落实省制定的支持领军企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努力打造具有业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实施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话语权,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链式配套、集群发展的良性格局。
九是实施新兴服务引领专项行动。聚焦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要,发展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进新兴服务创新,拓展智能手机、可穿戴装备、智能家居、电动汽车、智能网联车等产品消费,丰富5G场景应用,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消费产品。推动数字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云上文旅等在线新经济模式提速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数据、商务咨询、检测检验、认证服务、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引领制造业创新链供应链升级发展。
十是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基础支撑,推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覆盖和应用场景建设,高质量建设新一代超大容量、智能调度的光纤网络。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1.3万个,城市区域实现千兆网络全覆盖。前瞻性开展6G网络技术储备,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商用。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充电站、车联网等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车配套基础设施。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引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精准谋划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支持鼓励政策,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政策链有效衔接和协同配套,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细化规划任务和责任分工,完善组织推进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各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力量,加强协同配合。
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聚合企业、银行、保险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支持机制,结合创新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差别化采取直接补助、后补助、贴息、奖励、股权基金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的精准支持,激发带动市场主体创新投入积极性。
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全市的成果转化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提升高新技术成果承接转化基础条件、中试孵化、产业链配套、创新创业等支撑能力。创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维权服务等配套机制,支持发展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经理人队伍,健全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提升全链条、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用地及环保政策支持。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计划和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满足用地占补平衡需要。实行差别化环保监管政策,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气污染物零排、微排、低排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低能耗、污染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及时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五是扩大开放合作。抢抓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机遇,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开展国际化创新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支持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承接京津创新要素和高端高新产业转移,共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开展“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六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深化新兴产业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办事流程,推广“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便利化服务模式,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清理各类隐性壁垒、歧视性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造开放、公平、普慧的市场环境。深化创新改革,努力疏通创新创业难点堵点痛点,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主办单位: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315-281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