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政协唐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321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10-28 11:10     来源: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民盟唐山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碳排放约束下唐山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责成专门处室负责,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对提案进行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0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双碳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对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工作安排,着力构建“12345”总体工作布局,以加快建设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等五大绿色体系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开创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新局面。

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按照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1.全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①绿色钢铁产业。加快推进钢铁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全力打造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②绿色化工产业。坚持安全、集聚、绿色、高端发展方向,提速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改造提升优化煤化工产业,聚力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化纤材料、煤系新材料。③绿色建材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构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混凝土构件、新型建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重点抓好遵化、滦州、迁西、玉田、滦南、丰润、曹妃甸等新型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区域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基地。陶瓷产业大力发展卫生陶瓷,延伸发展整体厨卫等新型产品,大力培育“唐山陶瓷”原产地标识,打造“北方瓷都”靓丽名片。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坚持智能转型、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集群集约发展方向,完善创新平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以中车唐山公司为龙头,发展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中低速磁悬浮综合轨道交通系统。机器人强化焊接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消防抢险机器人核心优势,以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重点谋划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高性能控制器等补链项目,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汽车以新能源重卡、燃料电池汽车为重点,以曹妃甸区为主要承载地,重点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落地新能源整车项目。

2.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增量大数据产业。支持大数据采集、传输等软件开发,推动大数据在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形成集数据采集、加工、交易、运维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国或区域性行业数据库、区域性数据中心。②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高效光伏设备,壮大风电和智能电网装备产业规模,深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扶持氢能整车制造,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③新材料产业。推进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有机硅材料、煤基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④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特色基地和龙头骨干企业。⑤电子信息产业。做优电子元件产业,重点推进电子物联网智能传感及监控系统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唐山高新区工业软件产业聚集区。⑥应急装备产业。推动智能救援装备、监测预警装备、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防护装备和工程消能减震装备等5大特色应急装备产业率先发展,建设国家级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⑦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与京津冀现代医药创新资源深度合作,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耕细作,推动现代中药特色化、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高端化、化学制药规模化、保健品产业品牌化发展。

3.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①未来网络产业。加强与工业、服务业企业的跨界合作与供需对接,开发未来网络技术和设备,探索在智能工厂、智能驾驶等重点场景商业应用示范,探索开放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可复制案例。②基因技术。重点发展核酸检测、肿瘤筛查、血液检测等基因检测试剂、检测设备。鼓励基因检测企业加强与医院合作,建设精准医学中心、精准健康人工智能平台。③类脑智能产业。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支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等的研发和开源开放平台建设,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二)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逐步构建起新技术支撑、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广泛应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推动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活力。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类,促进无人超市、配送机器人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序发展,实现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共进。

2.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加工制造基地、优势资源密集区和城市特色功能区,打造一批特色服务业集群,建设一批服务业特色小镇、特色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唐山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尽快形成可供推广的试点示范经验。

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服务业企业制造化。推进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发展数字街区、数字门店、数字服务,实现全市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三)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1.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广一体化畜禽生产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水平。

2.推动绿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和“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充分发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引领作用有效利用以氢能重卡、电力重卡等绿色能源装备应用的广阔场景,加快推广风、光、氢等绿色能源应用加速推进我市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1.加快推进绿电高质量开发积极推动光伏发电。围绕打造百万千瓦光伏基地,加快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产业。加快推进玉田、曹妃甸、丰南、乐亭、迁西5个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积极争取迁安、滦南等县(市)成为省级整县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充分发挥临近我市海上风能资源优势,围绕开发利用规模、产业链条和技术提升、产业融合等进行海上风电发展顶层设计,优化海上风电开发布局,谋划海上风电产业项目,科学规划建设海上风电场,探索陆上分布式风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生物质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就近收集、就近消纳、分布式利用等特点,积极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2.发展绿色能源生产装备。推动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引进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大型风机主轴、风机塔筒、风电法兰等生产企业,开展高端风电装备研发生产,着力提高风电装备水平,完善齿轮箱、发电机等风电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大功率智能风电整机生产制造基地。推动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依托现有光伏材料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光伏玻璃、背板、EVA胶膜、逆变器等项目,打造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力争形成与我市和周边地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相匹配的光伏装备制造能力。推动氢能生产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聚焦我市丰富的氢能资源和氢能应用场景,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积极强化氢能装备技术创新,打造氢能装备制造规模化开发新格局。

3.发展绿色能源用能装备。以电力重卡、氢能重卡为重点,打造绿色能源消纳装备生产基地。抢抓我市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战略机遇,招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电动重卡生产制造及相关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产业链条。掌握氢燃料电池汽车车载氢气系统、碳纤维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及整车集成技术,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全产业链条。

4.打造全方位充(换)电系统。紧密结合全市重型货车运行需求,逐步完善三纵三横的换电站布局网络,支持鼓励大型国企参与换电站网络布局建设。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位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推进城际快充网络的建设。重点利用现有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加气站推动合建站项目建设,打造全市无障碍充(换)电生态系统。

三、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一)建设绿色交通设施

1.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合理有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发展集约化和专业化港区,促进区域航道、锚地和引航等资源共享共用。

2.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借鉴延崇高速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经验,建设秦唐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一批绿色公路。推进“双大外环”公路网络建设,完善过境货运车辆通行管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推进智慧公路建设,通过全面化交通态势感知、无盲区视频监管、动态分车道精准控制等技术,实现车路协同,打造人、车、路和环境和谐统一的智慧公路。

3.构建绿色铁路体系。遵循铁路工程绿色通道建设理念,加强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布局,加快京唐城际建设,深化环渤海城际前期工作。推进城市轨道网规划研究,谋划支持城市多中心多组团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相协调、规模合理、层次清晰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布局。加快地方铁路干线以及企业专用线的互联互通,谋划开行市域(郊)铁路。

4.强化绿色港口和绿色航道建设。以建设一流生态环保港口为目标,注重低污染、低能耗,完善码头岸电等节能设施。新建码头同步设计、建设岸基供电等设施,对已建码头逐步实施岸电设施改造。促进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建立船舶使用岸电鼓励性制度措施,逐年提高岸电设施的使用率。

5.推进绿色机场建设。优化机场功能区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应用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逐步推进三女河机场具备岸电供应能力。

(二)优化货物运输结构

1.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进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主要采用铁路、水运、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优化铁路货运受理方式,对煤炭、焦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敞开收货。推动城市建筑材料及生活物资等采用公铁水联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等运输方式。

2.提升港口集疏运系统能力。加快推进汉曹铁路、迁曹-水曹联络线(范各庄至柏庄线)、唐曹东延线等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皮带管带输送系统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疏港公路建设,完善集疏港货运通道,服务和支撑港口集疏。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货运装备,鼓励城市物流配送汽车推广应用新能源,逐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物流配送车辆和全市邮政快递行业城市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

(三)提升客运服务水平

构建“城市轨道+公交”融合发展体系,积极深化推进城市轨道网规划研究,支撑中心城区-曹妃甸同城化发展,支持城市多中心多组团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车等客运车辆采用新能源车辆。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通过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在市区打造一条完整的制氢、加氢、运营的氢能公共交通产业链。

四、加快构建绿色城镇体系

(一)创建绿色便捷的居住社区

一方面,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中,采用节能、节水的绿色器具、产品、材料。结合清洁取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动社区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管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筑节能运营。推动社区星级绿色建筑建设,不断提升建筑品质。另一方面,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加大对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上各类杂物、车辆的清理力度,设置明显标志标识。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各类社区绿地,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合理配建停车及充电设施,优化停车管理,优先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问题。补齐在卫生防疫、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完善15分钟生活圈”。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能力显著增强。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二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2025年,50%以上建成达标区域达到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消除城市看海现象。三是完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加强软件、硬件建设。积极推动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健全完善更多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体育需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

(三)开展乡镇提升改造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并举、绿色发展,推进建设一套基础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一套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一套健全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一套适宜的生活污水处理机制、一套安全稳定的清洁能源及供热体系,着力提升建制镇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其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连接城乡、服务农村的作用。

(四)推动村庄绿色发展

一方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农村厕所改造实现愿改尽改、能改尽改,厕所粪污全部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完善县、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闭环治理机制稳定运行,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域管控,彻底消灭农村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引导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能、太阳能、清洁煤等炊事、沐浴、取暖。合理布置供水管网,实现自来水全面入户、稳定运行、安全达标。完善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确保全天候服务通畅无盲区。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公交通达所有乡村,村内主街道和巷道实现全面硬化。主街道、巷道和公共场所合理设置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

五、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体系,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新常态。

(一)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健全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持续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绿色环保。

2.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唐山市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全面资源化利用。

3.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耗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优质产业、企业、项目流动,推动能效产出效率低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以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为抓手,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力度。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程,支持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气供热、余热余能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重点工程。

(二)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

1.开展“蓝天”行动。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钢铁、焦化、火电等重污染企业向环境容量大的沿海县区转移。加强VOC全过程综合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绿色化建设,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调整能源结构。

2.开展“碧水”行动快推进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编制并实施引滦入唐流域水质提升总体方案。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减排,分类提出清理整治、达标排放任务。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控,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全面提升集中式饮用水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保障水平。深化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实现入河排污口管理动态监管、动态更新。

3.开展“净土”行动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和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海岛海岸线综合整治,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以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集中区域为重点,强化重点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保护,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为重点,聚焦搬迁重点企业地块,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全流程监管,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

(三)统筹开展生态修复

1.大力开展矿山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加快推进关闭取缔矿山迹地的环境修复治理,做好持证生产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的生态修复,全面改善露天矿山迹地生态环境状况。加快推进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突出、靠近居住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矿山修复,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强化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整治,推进尾矿库复绿,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

2.强化河湖与海洋生态修复。统筹多水源调度,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强化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实现生态补水常态化,恢复河湖自然形态。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湖生态缓冲带及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加快推进滦河流域主要河道、曹妃甸湿地及海草床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3.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实施重点区域修复和保护等绿化重点工程。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林地产出效率。推进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