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向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扩大海水淡化项目建设规模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在建议中针对我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提的很好,很有建设性。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市是典型的缺水城市,淡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瓶颈之一。向海要水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唐山市海水淡化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唐山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项目7个,海水淡化总能力为30.22万吨/日,占全省海水淡化产能的77.3%(全省海水淡化产能39.07万吨/日),位列全省第一,排名全国前列。我市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在反渗透(RO)技术应用方面,2005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的河北大唐国际王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150立方米/小时双膜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是河北省首个、也是我国比较早投入运行的双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在低温多效(MED)技术应用方面,分期建设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第一家建设海水淡化的大型钢铁企业,目前首钢京唐海水淡化产能已达到9.5万吨/日;2011年10月竣工并投入运营的北控集团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重点示范项目”;2020年10月底建设完工的河北丰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热法产水规模2.5万吨/日,膜法产水规模7.5万吨/日)是目前河北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海港经济开发区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一期5万吨/日),已成为海港区增加海水淡化水供水水源,有效稳定了区域内供水平衡,并有力保障了搬迁钢铁、焦化企业用水需求。2023年全市直接利用海水量10043万吨,海水淡化水产量5566万吨,较2022年分别增加2083万吨和856万吨(2022年全市直接利用海水量7960万吨,海水淡化水产量4710万吨),有效补充了沿海县区工业用水缺口,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唐山市海水淡化产业总体布局
海水利用已经成为许多沿海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十四五”期间,结合唐山沿海地区钢铁、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企业在集中片区大力发展的局面。我市以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为重点,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抓手,将海水淡化水作为重要新增水源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全面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在丰南区、曹妃甸区、乐亭县、海港经济开发区等沿海区域,规划布局海水淡化项目和配套管网,作为工业区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考虑盐场和盐化工产业条件,结合海域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容量,同步规划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或排海路由。同时,推动产业要素资源集聚,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海水淡化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多方联动深化海水淡化各方资源整合共享。
二、唐山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方向
2021年12月30日,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海航局印发了《唐山市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基于唐山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依托河北省海水淡化创新中心,强化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曹妃甸、海港、丰南、乐亭区位和海水淡化产业聚集优势,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国内海水淡化创新高地,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全力争创“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打造“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推动我市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成中国电建集团与唐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我市统筹谋划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及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目前,中国电建集团已完成唐山市临海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产业园项目可研、立项工作,拟在海港经济开发区、丰南区、曹妃甸区分别谋划建设海水淡化项目,替代原本用于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的地表、地下水水源,解决沿海工业带新上工业企业新增用水问题。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主办单位: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315-281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