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唐山市农牧局关于印发《唐山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4-10 13:54     来源: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发改局、农牧局,市直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全市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发改办环资〔2016〕2504号)和省发改委、省农业厅《河北省“十三五”

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冀发改环资〔2017〕1445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制定了《唐山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唐山市农牧局

                                          2017年12月27日

 

 

 

                                唐山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全市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发改办环资〔2016〕2504号)和省发改委、省农业厅《河北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一)秸秆资源量

据统计,2016年唐山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520.1万吨,其中玉米秸秆339.4万吨、小麦秸秆66.7万吨、水稻秸秆51.4万吨,其它谷物秸秆1.45万吨、棉花秸秆6.3万吨、油料作物秸秆39.65万吨、薯类秸秆15.2万吨;可收集量约为467.66万吨,其中玉米秸秆308.49万吨、小麦秸秆60.36万吨、水稻秸秆45.66万吨,其它谷物秸秆1.23万吨、棉花秸秆5.38万吨、油料作物秸秆34.44万吨、薯类秸秆12.1万吨。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截至2016年底,全市秸秆利用量约为444.8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13%,其中肥料化利用约占32.7%,饲料化利用约占48.17%,燃料化利用约占4.14%,原料化利用约占8.79%,基料化利用约占1.22%。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基本形成了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基料化利用稳步推进,能源化、原料化利用较快发展的综合利用格局。

1.秸秆肥料化利用形式多样。肥料化利用总量为145.48万吨,占可收集量的32.7%。组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农民应用秸秆粉碎还田、温室挖沟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等腐熟技术,促进秸秆肥料化利用。我们加大了秸秆利用机具的补贴力度,目前全市共有带秸秆还田功能的联合收获机械达到4100多台,压捆机500多台。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重点区域,对享有补贴资金的机具,开展统一组织调配、统一地块安排、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配件供应的“四统一”服务,大大提高了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

2. 秸秆饲料化利用逐年提升。饲料化利用总量为214.3万吨,占可收集量的48.17%。我们推广了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压块饲料等项技术,积极承担国家级秸秆养畜项目和“粮改饲”试点项目,用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提升。2016年全市已建设的高标准永久性青贮池容量达到了169.3万立方米。探索和推广了“养殖场+农户”或“养殖场 +基地”等饲用玉米种植与秸秆转化利用新模式,引导种植户逐年加大饲用玉米的种植, 2017年全市种植青贮玉米面积达到了61.6万亩。全市拥有青饲料收获机械233台。

3. 能源化利用途径不断拓展。目前全市已建设大型秸秆沼气工程5处,建成秸秆压块站59处,秸秆压块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1.35万吨。建设了三个秸秆炭化厂,将农作物秸秆高温加热在控氧的条件下进行快速炭化,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同时获得生物质炭、木焦油、木醋酸液、生物质燃气等产品,其中的生物质炭可进一步深度开发为生物有机肥,形成农作物秸秆的高效综合利用。年处理消耗秸秆6万吨。

4.基料化利用稳步发展。基料化利用总量为5.43万吨,占可收集量的1.22%。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了遵化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利用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生产双孢菇、草菇、金针菇、香菇等食用菌。初步建立了食用菌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完善的食用菌产业体系。

(三)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把它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气污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加快推进秸秆“五料化”利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6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基本实现全利用。

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1、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市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秸秆收储运机制,涌现出了一批有效模式,但整体而言,秸秆收集难、运输难、储存难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市仍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收运储难仍制约着我市秸秆综合化利用发展。

2、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秸秆沼气、秸秆炭化、秸秆发电等项目,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效益低。秸秆利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尚未真正实现商品化,企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难以做大做强。

3、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突破不够。秸秆快速还田相关配套技术和机具不够,如缺乏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秸秆饲料转化率、消化率低,高效秸秆饲料化技术欠缺;先进秸秆收集处理机械设备缺乏;秸秆育苗基料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还不够。专业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研发的科研机构、企业少,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自主创新不够,这些都进一步制约着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突破。

4、秸秆高效利用率低。虽然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已达到了 95%,但主要用于附加值与转化率低的秸秆还田、低质燃料、 饲料等,而转化效率及附加值高的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秸秆发电、工业化原料(如乙醇、制糖)等秸秆深加工利用率低,秸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

5、秸秆综合利用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入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部分县区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但项目数量少,资金不足,项目及资金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省、市、县均没有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按照中办、国办提出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围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农用优先,多元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原料化等其他综合利用方式,推动秸秆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地秸秆品种和资源量、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布局等,结合秸秆利用现状,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五料化”利用的优先时序,避免资源竞争。

3.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政府培育环境、政策引导,激发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4.科技支撑,试点先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选择重点区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全域试点示范;选择重点领域,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特色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主攻主要任务、 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支撑、创新机制体制等,不断优化“五化 利用”结构,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规范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 式和规程,使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化、多元化、标准化、高效化、产业化“五化发展”格局,实现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三个转变”,即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小规模向集中大规模的商品化转变,使我市秸秆综合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6%,2018年起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三、重点领域和建设内容

(一)重点领域

1、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根据我市不同农作物秸秆收获季节、收获量和离田利用途径不同,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存及运输运行模式,扶持建设秸秆收储场及相关设备设施,组建专业化秸秆经纪人队伍,实现秸秆高效离田、收储、转运、利用;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多种运行模式并存的秸秆收储运管理体系。

2、继续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以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加大“小麦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玉米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一条龙作业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菌剂快速腐熟还田和秸秆堆沤等肥料化利用技术,着力提高耕地地力。结合蔬菜、瓜果等高效作物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推广温室挖沟秸秆还田、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3、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以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养殖大县为重点,把推进秸秆饲料化与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结合起来,加快畜牧业发展,积极培植秸秆养畜产业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巩固秸秆青贮、突破微贮,积极推广全珠青贮、添加剂青贮和秸秆压块打捆等技术。完善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技术集成与配套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与能力,推动草食动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4、积极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广生物质采暖炉具、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碳化、秸秆沼气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继续支持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5、积极开展秸秆基料化利用。以食用菌优势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小麦、玉米、棉花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培育壮大秸秆生产食用菌基料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以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带动秸秆基料化利用。

6、积极开展秸秆原料化利用。围绕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行业,鼓励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工业用纤维、人造板、秸秆碳等产品,力求秸秆原料化利用实现突破。同时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编织加工和日光温室保温草帘生产,不断增加秸秆的高值化和产业化利用水平。

7、完善产学研技术体系。支持科研院校与农业推广机构、企业联合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点支持农作物收割和秸秆还田、秸秆收集储运、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等方面技术攻关,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体系;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内外先进装备和技术,提升秸秆产业化水平和升值空间;探索建立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建设内容

重点推广秸秆种养结合示范工程、科学还田工程等领域,实施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设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示范县。

1.秸秆收储运示范工程

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相关项目实施,以乡镇为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大力培育秸秆收集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秸秆收集组织,建立完善秸秆收集服务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乡镇、村合理布局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站点,建设形成完备的“收储中心+收储点” 二级秸秆收储网络。探索创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收储运秸秆的利益联结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保障收储运体系稳定运行。推广“企业+收储运中心 +收储点+农户”、“企业+收储运中心+专合社+收储点+农户”、“专合社+收储运点+农户”等多元化秸秆收储运模式,推动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

秸秆种养结合示范工程在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养殖量较大的县市区,结合“粮改饲”试点工作,继续推广秸秆饲料订单生产方式,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巩固秸秆青贮、突破微贮,积极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添加剂青贮和秸秆压块打捆等技术。鼓励扶持现有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建设规模化秸秆饲料精深加工厂,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养殖大户建设饲料加工点,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秸秆青贮、秸秆压块和微贮等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加快我市秸秆饲料精深加工发展。到2020年,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240万吨。

3.秸秆科学还田示范工程

结合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试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建设,争取对秸秆粉碎还田机、旋耕机、稻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械、小麦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腐熟剂抛撒机等及其他与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相关设备(含定位、监测等附属设备)或生产秸秆有机肥进行补贴。推广采用生物菌剂快速腐熟还田和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模式,实施秸秆就近腐熟堆沤还田利用。在蔬菜、瓜果等高效作物上,加快推广温室挖沟还田、秸秆覆盖技术。到2020年,小麦秸秆机械还田基本实现全覆盖,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4.秸秆清洁能源示范建设

在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主产区,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及其他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沼气等技术,推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继续推进秸秆联户沼气工程和生物天然气工程;继续推进秸秆联户沼气站工程建设;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单位使用秸秆压块,对于秸秆压块企业给予补贴。到2020 年,秸秆能源化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及以上。

5.秸秆工农复合型利用示范工程

在棉花、水稻主产区,开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编织、人造板材等。依靠各地的秸秆资源、技术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工厂化食用菌栽培、错季菇和草腐菌,促进秸秆资源的基料化利用。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配套建设秸秆粉碎加工厂、粪草腐熟培养料加工厂和秸秆栽培食用菌标准园。培育一批秸秆育苗、蔬菜花木栽培基质企业、专合社,促进秸秆基料产业多元化和前沿化发展。到2020年,秸秆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总量达到26万吨。

6.产学研技术示范工程

与科研院所结合,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企业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人员集中攻关,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体系研发和示范,重点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集成技术体系。初步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综合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秸秆肥料化利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避免因施用过量化学品造成环境污染,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的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可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农民养畜成本、节约饲料粮,促进畜牧业发展。秸秆的工业原料化利用,既能提供优质环保的工业用原料和产品,延长秸秆利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能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促进多种经营和农村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秸秆的能源化利用,一方面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可提供清洁的替代能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农业、发改、财政、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构建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秸秆收储运和加工利用的扶持政策;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涉及的资金、土地、税收、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强化责任落实

县人民政府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根据当地秸秆资源情况和综合利用现状,科学制定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用途的发展目标,统筹安排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化发展布局。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相关负责部门及具体责任人。建立和完善目标任务督导考核机制,一级考核一级,实行工作信息月报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不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导和检查,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

(三)加大扶持力度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有利于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出发,抓好扶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的财政、投资、信贷等政策的落实。对利用秸秆发电、加工板材等综合利用秸秆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市县财政要结合实际,将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科技创新

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推动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科技集成创新与成果转换,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秸秆还田技术、动力机械与秸秆还田机具升级换代、秸秆成型燃料等方面,加快技术和设备研发。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实现设备、产品和工艺的标准化。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提升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五)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开展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普知识宣传,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技术、农机作业和秸秆收储运规范等培训,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使禁烧秸秆和利用秸秆成为自觉行动。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资源环保意识,推动消费者优先购买秸秆综合利用的产品,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附件:唐山市“十三五”秸秆利用实施方案附表

附件文档:唐山市“十三五”秸秆利用实施方案附表.pdf

网站地图